給您講幾個故事 ---- 真人真事:
1.1996年夏天,我曾路過法國與意大利接壤的一個城市“尼斯”,在那兒的一家餐廳用午膳。這一頓飯我可收穫不少,體會到人家是如何看待和享受人生。其實沒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,只是看到餐廳的一名男侍應生,無論是替客人“落單”、傳菜或清理桌子,都表現得那麼開心。尤其他端碟子時,就是喜歡邊哼著調子,邊跳舞似的,在客人中間穿插。我頓時受到他的感染,心想:這傢伙真懂生活,中國的智慧之語“平安平淡是福”,在這年輕老外身上徹底應驗了。
2.1988年左右,我有幸認識了一位早年移民美國回流香港、本在美國某大學任教天體物理學的學者。這位先生跟我既是同事,也住在同一社區,所以大家有不少接觸機會。閒談間,得知他的太太(歐洲血統)很嚮往東方文化,所以來香港短住兩年,體驗一下。這位朋友在香港找工作時,不太計較身份與工種,堂堂一位大學講師,竟願意到理工學院(今天的理工大學)教授夜間文憑課程,甚至到一所最差勁的中學任職代課老師。他跟我說,在美國,郵差跟那些在大學教書的,薪金方面不會相差太遠。而他本人,樣子和打扮像似“開工中”的裝修工人多於學者。二十年後執筆的今天,我猜想:香港人的階級觀念太重了---- 我不知道是否與1980年代開始富起來、有本事聘請外傭有關。今天的香港人,連吃快餐也要講“派頭” ---- 簡單如麥當勞餐或一份三文治加一杯奶茶也要人家送上門。
3.也是1980年代末,我認識了一位挺偉大的父親,他原先是國內的大夫,來到香港沒辦法行醫,靠做點小貿易賺取微薄的收入。多年來,他忍辱負重,甘願做“住家男人” ,就是說,維持家計的是當鋼琴教師的太太,在“男內女外”的配搭下,養大兒女。一位本是很多人尊重的專業人士,為了孩子的將來,放棄了自己的事業。姑勿論他的決定是否明智(這點只有當事人最清楚,其他人不宜說三道四),事實上,就算單從世俗的、帶有階級觀念的眼光來看,他真的付出了很多。好不容易啊!
有很多立法會議員,只懂無事生非,恐怕香港不夠亂似的,不停地給香港帶來麻煩。相反,一位踏踏實實、盡好本份,每天給顧客提供舒適的環境(包括和諧氣氛)和送上令人大快味蕾的點心的女侍應,更值得我們敬重;一位為了兒女而任勞任怨的母親兼酒樓服務員,對香港及其下一代的貢獻,勝過那幾個無恥的流氓議員千萬倍。一個人的偉大,不在於他/她是否在人前幹了大事,而是善意地做了有貢獻的事情 ---- 不論大或小。這至少是一個唯心論者的看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