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學理論“Sociological Theory”及其相關後設理論“Metatheory”作為一整體是我的至愛,因為她同時有哲學的基礎性和社會學的實用性 — 至少就研究主題而言。然而,至愛不一定是正室,因為正室可能不是至愛,到結婚後,至愛才出現。另一種情況是,跟本沒機會結婚,至愛只是初戀情人。講了那麼多的“結婚”、“至愛”、“ 初戀情人”、“ 正室”等等,我究竟想說什麼?打個比喻吧:
假如學科有人性,可以跟人談戀愛,一般來講,愛情的路會有以下階段:
1. 高中時,要兼顧的科目太多,去認定意中人未免太早。
2. 本科三到四年裏,也是在認識階段,可能畢業後,曲終人散,餘生不再重逢,亦有可能是“初戀”,但也有機會可以愛得很深,因人而異。
3. 說認真,以論文為導向的碩士研究生可算是一種愛的認定,類似訂婚。
4. 拿到博士,等同結婚;博士後(Postdoc)應該是“蜜月期”。
5. 現實是,在學院裏得到“終身聘用”後,情況與真的婚姻沒兩樣 — 大多是貌合神離,極其量有感情沒愛情,誰會天天打得火熱。當然有愛得越來越深的,但畢竟是少數。
注:
i) 以修課為主的碩士研究生是“拍散拖”,功能性比較大(比如目的是為獲得文憑、人有我有、面子、工作晉升等)沒愛可言,但不排除有例外個案。
ii) 所以,短期課程絕對是“一夜情”,沒愛可言,但也有可能是愛情長跑的開始 — 如果你相信電影“Pretty Woman”的故事會真的發生的話。
iii) 有些高人,他與其“至愛”的戀愛路始於青梅竹馬時期,不受制度規限,饒宗頤與他的國學便是最好的例子。
iv) 生兒育女嘛,要看緣分,有否遇上有潛質的後輩。人與學科間是“異性戀”,不會出現“同性” 婚姻,否則是自戀的孽,不會開花結果的。
我現在的情況?與“至愛”離離合合,“拍完散拖”後,想進一步發展,但人家笑我太老,不宜結婚。其實這個不打緊,我可以私定終身,誰也管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