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December 21, 2008

62. 李慧瓊的假設 I

民建聯的李慧瓊在亞視的“你有理講”節目中批評香港政府支助大學生不力,未能配合知識型經濟。相信她的假設是,投放資源越多,收效越大。我的看法是,資源投放至某一個臨界點後,浪費越多,整體收效越少。且看以下本人經驗:

1.1960年代末/70年代初中學畢業在政府當翻譯主任的,其英語比1990年代本地大學畢業(翻譯專業)的實在好得多;2000年以後大學畢業的,更只能用“慘不忍睹”來形容。
2.1990年代初,某大學(位於九龍)的工程本科生覺得看教科書很吃力,只看懂教授的筆記。
3.1990年代中,某大學(位於九龍塘)理科教授抱怨,謂他們要以看待中學生的標準和教學方法去“處理”他們的本科生。
4.2000年初,我訪問過某大學(位於新界)的工程本科畢業生,他/她們承認很少會到圖書館借書,看學術論文更少之又少。
5.00年中,在位於新界的另一所大學的圖書館裏,每天都看到學生在館內高談闊論,情況比開聖誕派對還熱鬧。其他什麼乘校巴插隊、課堂上通電話等缺德行為,不在話下。

有能力認真完成大學課程的人不是那麼多,除非我們把要求降低,濫發證書。那我會問:知識型經濟需要的是人才還是證書?多製造些連中學生都不如的大學畢業生就等同培訓了人才嗎?錢不是那麼花的吧?也看看美國的數據:
80%拉丁裔的大學生在未畢業之前會放棄學業;2003年某研究調查了276,499名美國大學生,一年級學生中,只有34%會每星期花六個小時或以上於學習方面(1987年是47%)。上一輩的錢是這樣浪費的嗎?

我的看法是:年輕的一代,什麼都得來太易,都被寵壞了。知識那可能用錢買回來的(買證書當然可以),遑論是垂手可得呢!少撥資源,讓他們認真的去競爭、去學習、去體驗吧。